2)464 君臣反对_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因如此,这些人也大多带着几分倨傲。

  贞观初年,高季辅便曾上疏,议三品及以上官员见亲王不必行参拜之礼,最后此事虽因李世民心疼诸子,被李世民驳回,但由得此事,也可见臣官之傲。

  自汉后,天下始乱,主渐弱,而臣渐强,历经数百年磨合,才有了如今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若是依李世民之意,分封天下于宗室,那这维持了数百年的局面便会一朝而破,这些臣子和他们背后站着的那些世家门阀又岂会答应。

  更何况,分封制着实弊大于利,不利海内安稳,李世民非是刚愎自用之人,听不进群臣的良谏,又怎会独断专行。

  李恪在献春门下待了片刻,便也看到了自甘露门而来,鱼贯而入的朝中众臣。

  “殿下,群臣都到了。”在李恪的身后,席君买正手撑着伞,为李恪挡着鹅毛大雪,见了众位朝中大员进殿,对李恪道。

  “恩,你且去外殿候着本王。”李恪说着,便走出了伞下,往迎面而来的众臣走去。

  “诸位大人可算是来,本王在此可是等候多时了。”李恪拱了拱手,上前对众臣道。

  李恪出现在此,倒是叫众人有些讶异,房玄龄与李恪颇为相熟,也走在众臣之前,于是对李恪问道:“天寒地冻的,殿下不在府中养着,怎的在此?”

  李恪收起了脸上的笑意,一脸正色地对房玄龄道:“自是为父皇分封诸王之事而来。”

  房玄龄问道:“此事殿下也知了?”

  李恪回道:“虽不过半日,但此事早已传遍了长安官场,整个大唐朝堂,还有几人不知。”

  房玄龄问道:“那不知汉王之意是?”

  李恪当即回道:“分封之制一旦推行,必使地方藩王之权过重,长此以往或成尾大不掉之势,难免地方生乱,甚至颠覆社稷,本王以为分封之制万不可行,特来退扬州之封,劝阻父皇。”

  李恪之言一出,与房玄龄同来的一干大臣的脸上顿时神色各异。

  李恪封于并州,已经算是藩王,若是连他都来退封,不愿就藩的话,此次劝阻李世民的把握自然就大上了许多。

  可也正因如此,长孙无忌一众盼着李恪外镇的人,却陷入了两难。

  这一刻长孙无忌算是知道,作茧自缚是何感受的。

  不过显然,分封之事远大于李恪外镇,而且李恪外镇扬州朝中众臣本就多有微词者,此次一并废止了也好。

  “汉王之言甚是,分封一制害国伤民,断不可行,我等自当协力,劝陛下收回成命。”李恪话音刚落,就连官任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宁竟都开了口,主动上前对李恪道。

  于志宁乃开国元宿,又出身关陇名门,在与太子交好的群臣中,于志宁位分极高,仅在长孙无忌之下,连于志宁都开了口,自可看出群臣的立场。

  听了于志宁的话,众人也都纷纷望向了长孙无忌的方向,长孙无忌与李恪不和,虽未摆到明面上,但朝中已少有人不知。

  眼下这个当口,众臣当前,长孙无忌也不得不做决断,而且他除了和李恪合作也没得选择。

  ,

  请收藏:https://m.bqgs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