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_重生之198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而在国内,这个“秘密”就是: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决定着民营钢铁企业的生死存亡。

  民营钢企常遇到的尴尬处境:成长时,遭受享有更多政策支持的国有钢企的牵制和挤压,而一旦长大,却又面临被收编的命运。

  看着前来的张玮和表面低调的杜华,秦凡没有多话,在一行人的簇拥下来到钢铁公司的会议室里,和公司高层寒暄后,秦凡留下张玮和杜华单独了解情况。

  杜华和张玮在公司的分工不同,杜华主管生产、销售和管理,而张玮主要是和当地政府交往得多些,让各方官亮起一路绿灯,保持着超常规的“日钢速度”。

  自上了意大利达涅利公司的H型钢设备,又和涞钢集团合作后,产值不断地攀升。

  “基础垒实点,速度放缓些,跟着政策走,不要一飞冲天。”听了他们汇报的秦凡揉着额头,缓缓地劝道。

  惊讶的张玮和杜华相互看了一眼。现在地方上这么支持,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机遇?

  “秦总,是不是上面的政策有变?”杜华沉默了片刻后问道。

  秦凡点了点头,以后的走向不光是国家宏观上的调控,就是鲁山省的各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几年后也想通过股份制的形式重组,以便于“吞了”日兆钢铁。

  杜华还没意识到,体制的力量可以成就日兆钢铁,同样也可以控制日兆钢铁。

  在秦凡的头脑中,对于国家以后怎么调整钢铁市场只有零星记忆,但钢铁这个庞大的市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谁也把握不准。

  钢铁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在日兆人的眼中,日兆钢铁人的梦想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开始秦凡的设想中,他对张玮和杜华提出的规划只是建一个比现有产能大一倍多一点的新厂。

  然而,张玮和杜华在官方人士的热情推动下,项目一改再改,日渐膨胀,在短短的六个月里,项目规模从一开始的200多万吨级,最后被定在840万吨,规模占地从2000亩攀升到7396亩,工程概算为天文数字般的100亿元。

  当地政府支持和当地银行的大胆放贷,也刺激他们心胸的膨胀。但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要启动一个投资上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钢铁项目,是很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

  内地经济改革向来有“闯关”的传统,所谓“看见绿灯快快行,看见红灯绕开行”,很多改革便是在这种闯关中得以成功实施,在日后流传为美谈,也有不少在这过程中黯然落马,成为违法的典范。

  这种改革发展与制度设计的落差,成为贯穿国内企业史的一个灰色现象。

  “项目这么大,怎么批下来?”秦凡想了想问道。

  张玮低声告诉他,整个项目与政府

  请收藏:https://m.bqgs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